央企与地方政府之间,一场前所未有的冲突在兰州发生——1月9日下午,兰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严斥央企中石油下属重点企业兰州石化公司(下称兰州石化),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并向兰州市人民道歉。
长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与驻地央企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一方面,央企带来的巨额投资和利润收益为地方带来可观税收,央企被奉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另一方面,部分央企污染环境、无视地方政府政令等不良行为也令一些地方政府暗生不满。双方化解矛盾,往往通过私下协商的渠道,极少公开过招。
1月9日下午,兰州市环保局主动召集媒体,发出名为《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屡次排污,社会责任何在》的文章。该局官员也高调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采访。
1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播发兰州市政府严斥中石油事件。 1月10日,甘肃省委机关报《甘肃日报》发表《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再次违法排污》的通报,称1月8日20时20分,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因设备故障导致火炬气燃烧,排放滚滚黑烟,局部空气质量显著恶化。
同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科技鑫报》则在头版再刊专文,称兰州市环保局对兰州石化厂区内长期存在跑、冒、滴、漏的问题先后三次进行严肃约谈,但该公司至今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对下属单位的管理更是失之于宽,导致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在如此高调斥责之下,中石油兰州石化被迫于1月10日晚间作出书面回应:诚恳接受政府监管和批评,依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共创兰州碧水蓝天。
对于兰州石化的表态,1月12日,兰州市政府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兰州石化开展污染治理,消除环境污染风险。
矛盾看似通过公开喊话的方式获得解决,但知悉内情者告诉财新记者,这次不寻常的公开喊话实际是双方协商难以达成一致后的无奈之举,目前兰州石化也仅是在态度上妥协,行动上如何开展尚未可知。并且,双方更大的争议是——兰州石化的搬迁问题。
甘肃省一位知情官员告诉财新记者,自2012年以来,兰州市乃至甘肃省打响了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取得的成果获得公众认可。但兰州石化成为重大环境隐患,在兰州市政府近年召开的多次会议上,官方明确要求兰州石化搬迁到兰州新区,避免对城市造成严重污染。
该官员认为,双方的争议深刻反映了游戏规则的改变:在过去的“唯GDP”考核状况下,兰州石化因其税收权重,多年受兰州市的欢迎,但在如今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考核下,该央企的污染问题成了当地政府的烫手山芋。
污染大户
此次兰州市政府严斥兰州石化,直接导火索是后者半年之内的环境污染恶行。半年内,兰州石化连续发生五起环境污染事故。
2014年8月4日,兰州石化发生乙烯侧漏着火事件,其炼油厂3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发生泄漏起火。
2014年9月29日,兰州石化因设备故障导致火炬气冒黑烟。
2014年12月29日,在环境保护大检查行动期间,因危险废物管理贮存场所不规范、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等问题,兰州石化被环保部门给予30万元的上限处罚,并责令其对违法行为进行改正。
第四起发生在2015年1月3日,兰州石化下属二级单位——中凯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因在生产过程中液氨控制阀出现故障,氨气泄漏,造成周边环境空气污染。
仅仅五天之后,1月8日,兰州石化再因设备故障出现火炬气燃烧,最终导致兰州当地局部空气质量显著恶化。
据兰州石化预警站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仅在2014年12月就有八天兰州石化公司大气特征污染物(氨气、硫化氢、苯、甲苯)的监测数据浓度均偏高,与PM2.5的浓度峰值相对应,说明兰州石化公司大气特征污染物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环境质量。
生活在兰州石化附近的村民贾虎生告诉财新记者,近半年来,兰州石化生产安全问题频发,导致附近村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有两次起火,火苗非常大,燃烧的时候有刺鼻的气味,熏得人眼睛辣、喉咙痛。还有两次冒黑烟,烟灰落在车上房上,厚厚的一层,人一出门就咳嗽,大家都戴口罩。”
事实上,在2014年4月,一个更大的事件曾在兰州发生,应对此次公开喊话有深刻影响。
014年4月,兰州发生“4·11”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导致全城饮水在数天时间内出现危机,造成全国性影响。最终,国家安监部门查明污染原因:临近自来水厂的兰州石化在1987年和2002年的两次旧爆炸事故导致的有害物质泄漏,最终在多年后腐蚀管道,污染了兰州人的饮水命脉。
此次自来水事件后来直接导致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被“一票否决”。最终,兰州市副市长严志坚被行政警告,兰州市建设局局长冯乐贵被行政撤职。
2015年1月9日下午,兰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在通报中质疑称:“短短数月,兰州石化屡次环境违法,作为央企,社会责任何在?”通报要求兰州石化就环境违法行为深刻反省并真诚、公开地向全市人民道歉。同时,通报还表示,环保部门将联合公安、检察机关彻查到底,严惩重罚。
“蜜月”与矛盾
兰州石化于1985年投产,公司的前身——兰炼、兰化均是国家“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2000年10月,“两兰”主营业务合并组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兰州石化拥有1050万吨/年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70万吨/年的乙烯生产能力,并具备相配套的二次加工能力,是中国生产石化产品品种比较齐全的企业之一。
兰州石化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摇篮”,也是兰州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功勋企业”。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作为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兰州石化再次成为投资和发展的重点之一。
在经济上,兰州石化是甘肃省和兰州市的纳税大户,纳税额已连续五年过百亿元,蝉联甘肃省百强企业榜首,占全省税收收入的15%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依附于兰州石化的电厂、化工厂等,连省政府都没有指令权,直管单位是国资委和国务院。”一位前兰州石化管理层人士对财新记者介绍说。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兰州市环保局原副局长白永平对财新记者介绍说:“这些年,兰州石化规模不断扩大,管网铺设密集,(与当地政府之间)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在2007年环保部组织的一次石化行业风险排查中,兰州石化就被确定为重大环境风险源单位,对兰州、银川、洛阳、郑州、开封、济南等城市的饮水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兰州石化处于黄河上游,一旦污染水源,下游城市都将受害。”兰州市一位环保局专家对财新记者表 示。
兰州地处盆地,南北夹山,东西狭长,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是惟一一个黄河穿越市区的省会,为取水方便,兰州石化建在了城市水流上游,与兰州市的城市用水取水口发生交叉。
“为排出工业生产污水,兰州石化同时修建了一条穿城而过,全长27公里的油污干管,将污水排往黄河下游。”白永平介绍说,这也成为兰州石化埋下的巨大隐患。“一旦油污干管出现爆裂或者渗漏,整个兰州将深陷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供应兰州市90%饮用水的兰州威立雅自来水厂被化工厂层层包围,在自来水厂西侧就是兰州石化厂房区,自流沟南侧20多米是兰州石化302工厂,北侧60多米是兰州石化303、304工厂,主要生产乙烯和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
在地下,自来水管网与石油、天然气管网相交叉,在自流沟上方4.5米处,兰州石化的蒸汽管廊层层密布,其中是高压水蒸气、化工原料和生产污料。2014年4月,财新记者在现场看到,管廊支撑柱上有明显红褐色痕迹,支撑柱下方,就是连接第一水厂和第二水厂的自流沟。
2008年9月,刊于《中国给水排水》的“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状况分析和防治对策”一文指出,兰州市恶性肿瘤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全市居民死因的19.3%,其中胃癌31%,肝癌17%,食道癌8%,占全部肿瘤死因的56%,这“可能”与饮用水质有直接关系。据测定,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共检出60余种有机污染物。
2011年6月,发表在《甘肃水利水电技术》上的一篇名为“兰州市供水水源地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初探”的文章指出,黄河兰州段主要生活饮用水取水口是兰州市一水厂取水口,新城桥断面是兰州市一水厂上游断面,位于西固水厂上游约12.8 公里。根据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多年来常规监测资料,新城桥断面有五项污染指标超标(超Ⅱ类水质标准),它们是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铅、镉。
兰州石化带给兰州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许已经覆水难收。1987年和2002年,兰州石化曾发生两次爆炸事故,在1987年事故中,罐体破裂造成90立方米粉渣油泄出,其中有34吨渣油跑料未能回收,渗入地下。在2002年事故中,泄漏的渣油当时未统计具体数量,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污水也渗入地下,污染直接导致兰州市长久的土壤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隐患。
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1月7日,兰州石化303厂内一罐体泄漏导致爆炸着火,6人遇难,20多人受伤,在17公里外的市区都有明显震感,临近村落房屋玻璃全部震碎,部分屋顶开裂。
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公开表示,兰州石化为兰州市乃至甘肃省经济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功不盖过,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仍需要切实改进,真正做到还兰州市民青天绿水。
当地多位学者认为,兰州石化已经成为兰州市环境污染的最大隐患。“搬迁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问题。”
动迁难题
兰州市政府与兰州石化之间的矛盾激化后,曾有兰州石化中层人士表示,兰州市政府的强硬态度主要意在“逼宫”,迫使兰州石化搬迁,以数百亿元的搬迁工程挽救兰州新区目前日渐式微的发展形态。
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则公开否认这一说法,袁占亭表示,兰州市非常清楚兰州石化的搬迁事宜绝非兰州石化本身可以决定,因此,兰州市尽管一直在推动兰州石化搬迁工作,但绝不可能去和兰州石化沟通。“沟通的主体一定是中国石油,这一点必须明确。”
作为工业老城,2011年,兰州市政府提出“出城入园”,引导工业企业迁往兰州以北38.5公里处的兰州新区,但兰州石化难以撼动。
主要原因是动迁成本太高。“兰州石化近年来做产业升级,上马很多新项目,厂房机械一拆,就成了废品,企业负债太高。”白永平介绍说,另外,兰州石化地下管道连接新疆、中亚等地,一旦搬迁,地下管道重建,运输暂停,涉及央企和多方利益。
兰州石化涉及产业链庞大,总资产超过300亿元,搬迁费用预估高达600亿元。“地方政府出不起,中石油也出不起,需要上报国家,全国此类动迁有20例左右,成本太高,国家不会轻易给钱。”白永平分析说。
作为高耗水企业,新驻地并不能满足兰州石化的用水需求。公开资料显示,兰州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是一项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设计年引水4.43亿立方米,近年来实际年引水量2亿立方米。“除去农业灌溉,应该所剩不多了,兰州石化的年用水量是0.6亿立方米,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是难题。”一位水利官员告诉财新记者。
另外,兰州市政府计划将兰州石化的新厂区安置在兰州新区东北部、靠近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区域,地理位置距离兰州新区中心区约50公里-60公里,相对偏远,中石油及兰州石化方面对此有异议。
白永平表示,“兰州石化是早晚要搬的,但短期看来,动迁难度还是非常大,无论中石油还是兰州石化,都没有对动迁做任何表态,只说在现有基础上整改。”
有识者指出,兰州市政府此次的强势表态获得兰州市民和环保人士的一致好评,这至少说明,地方政府在面对央企的违规行为时,不再一味包庇忍让、纵容默许。
向污染央企施压,或成为地方政府在新阶段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