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必需设施。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来说,世界和行业公认的说法是:适度超前!
就拿高速公路来说,即便刚建成时车流量不大,但主干路网,还是要修建高速公路。因为从安全、舒适、快捷的行车条件以及车辆磨损少、油耗低等经济、社会效益的正面指标,以及占地稍多、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等“负面”指标综合考量,它比普通公路的性价比要高很多。简单一句话就是,高速公路投入高,产出更高。
1月27日,《环球时报》以《批评高铁的舆论值得反思》为题发表评论指出,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在中国出现,总会历经坎坷。特别是总有人会抓住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必欲致新事物于死地而后快。
我们是国土辽阔、基础薄弱、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首当其冲。毕竟,“要想富,先修路”才是硬道理,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国共同实现小康真有可能就只剩下梦了!
媒体监督十分必要,但不能以偏盖全,更不能任情绪肆意发泄。上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建设之初,也是备受责难;到90年代末,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倒逼之下,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多渠道投融资建设之路,变危为机,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快速发展中的新事物,肯定会产生新问题,相信随着行业法治建设逐步完善,问题不会永远存在!还是那句话,专业的问题还是应该以专业人士的判断为主。这就是古人所谓“大事不谋于众”的道理所在!
回想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勒紧裤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虽历经挫折,还是用30年的时间搭建起完整的工业、农业生产体系。正是几代人的艰苦付出,为我们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实现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