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燃料油市场,没有大起大落,自然无所谓大喜大悲,有的只是一路消沉一路萎靡,无处话凄凉的无奈。国际油价造就的虚假繁荣泡沫维持4年之久终究破灭,国产燃料油再无法借着原油东风扶摇直上,如今的炼化行业,正逐步回归冷静。
国税局多次重拳出击,力争全面遏制转票行为,矛头直指进口稀释沥青等替代原料;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偌大炼厂轰然倒下依旧令人心有余悸;信用证融资诈骗等一系列信用危机引发的银行银根抽紧将进口燃料油业务置于萧瑟寒风之中;船供商丹麦宝运石油(OW Bunker)的骤然破产令岌岌可危的船用油市场掀起轩然大波;成品油遭遇史无前例的“十连跌”,令炼油企业“翻身乏术”……2014着实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份。
消费税、增值税“双剑合璧” 倒票渐行渐远
早在2013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便下发了关于将成品油生产企业增值税发票纳入防伪税控系统的公告,明确表示自2014年2月1日起实施。半年之后,管控对象面向成品油经销企业的相同政策公之于众。为彻底杜绝利用“变名”手段偷逃税问题,实现堵漏增收的目的,国家税务总局和山东省国税局乘胜追击,分别出台了关于成品油消费税退(免)和抵扣管理的公告,要求“购进的应税成品油发票链条完整,所有交易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明的成品油名称、数量一致。”
不论在地炼采购进口原料环节还是产品销售环节,都与“倒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数炼厂在购进稀释沥青、南美重质油时多以沥青票或重质油票报关,再通过贸易商的“偷梁换柱”,转为符合需求的票据,逃过的高昂的消费税,亦获得了燃料油票据和资源,成本不过仅仅多缴纳200余元/吨即可。而在焦化料的购销中,中海油炼厂焦化料多沥青票出货,但其属于燃料油范畴,外采炼厂以此作为二次装置原料加工时设法使其转化为有完税证明的燃料油发票进厂,以便在其所生产的下游产品销售时有进项可抵扣。经过一系列税费改革的调整,国内燃油市场倒票操作已渐行渐远。
信用证融资诈骗发酵 进口燃料油“无奈躺枪”
6月初挂牌上市的青岛港被曝出发生大宗商品融资诈骗案件,案件的主角是以德正资源及其子公司德诚矿业为核心企业的“德正系”。随后,天津石化混合芳烃融资诈骗案涉及一家民营燃油石化产品经销公司及一位涉嫌合同诈骗的贸易商,中石油旗下的中联油也卷入其中。持续爆出的融资诈骗案让银行系统一片风声鹤唳,而对于金属融资违规操作事件的调查,却仅仅揭开了行业内幕的冰山一角。
进口的贸易融资业务比较复杂,银行往往看不见货物,无法进行实地调查。很多时候国外的企业要求银行先付款、开立信用证才能发货,银行只能依赖单据,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企业之间进行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贷款的做法。再加上一些地方对于抵押的管理不太规范,就出现了利用虚假单据进行重复抵押的情况。
虽然骗贷风波产生的蝴蝶效应有多大尚未可知,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岛港的骗贷风波波及的范围正在无限扩大,各大银行和交易所都纷纷开始重新评估他们在此次调查事件中的风险敞口。在信贷收紧的背景之下,部分大宗商品难以再发挥其套现能力较强且对进口资质等政策门槛较低的优势,原本就被炼制利润打压到奄奄一息的进口燃料油市场也无奈躺枪。是银行缺乏监管疏忽了风险控制,还是贸易商和仓储公司诚信缺失,上升到法律层面的信用证融资诈骗案为国内进口商品操作蒙上一层阴影,银行对于真实贸易商的认可度也将大打折扣。
丹麦宝运石油宣告破产 “全球最大”称号冰消瓦解
11月7日,全球最大船舶燃料供应商丹麦宝运石油公司(OW Bunker)申请破产,市场人士认为,宝运石油破产的首要原因是风险控制机制失控和子公司造假事件。OW Bunker是丹麦第三大企业,供应全球7%船用燃油,其新加坡子公司的年运营量达到360万吨,占新加坡船供市场10%的份额。OW Bunker表示,总共积欠13家银行7.5亿美元,在无法取得新的信用额度之际难以维系。
消息公布后,许多船公司被迫寻找其他替代燃料供应商,而调油卖家对信用危机更加谨慎,预付款成为交易达成的首要条件,这个陷入困境的行业步入新一波混乱局势。原本船燃市场的萧条局面下玩家已然对今年凄惨光景不报希望,年底的噩耗又着实在伤口上洒下一把盐。更加心有余悸的是与其有频繁生意往来的贸易伙伴们,数以亿计美金的亏损随之而来,尽管有望从信用保险中过得最高70%的赔偿,也足够令各家面对所剩无几的利润无奈苦笑。
资金链断裂风险屡现 地炼又逢存亡之秋
一面是经济增长放缓,产能严重供过剩,炼油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一面是地方政策逐步收紧,银行信贷步步紧逼。山东地炼在夹缝中愈加难以生存,内忧外患之际,资金链断裂事件屡屡发生,炼厂开工负荷仅存三成。
据资料显示,位于山东滨州的博兴石化下属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先后遭遇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银行业对贷款业务的收紧使得部分企业资金链难以维系,炼厂由此前的盲目扩张开始理性回归和降温。天宏新能源的350万吨常减压等一系列装置投建项目被资金链问题冲淡,另外,进口燃料油炼制亏损严重,国内油品行业恰逢荒年光景无疑加速了其走向衰败的脚步。上海燃料有限公司因一笔抵押贷款融资业务未能如期收回款项,导致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进入内部整顿程序。
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一损俱损,群死群伤。破产案例并不是个例,部分地炼企业也难以高枕无忧,债台高筑状况屡见不鲜。在成品油遭遇“十连跌”仍无止步迹象的2014年,上述商家或仅为市场资金链紧张的缩影,贸易周期拉长,资金回笼不及时,银行授信谨慎都已成为炼化企业的噩梦。
进口原油配额大势所趋却始终悬而未决
“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配额或翻倍”、“2014年度原油进口配额方案将出台对民企开放力度更大”的呼声自年初便充斥在场内,然而又是一年光景,除了被视为首开先河的广汇能源已获商务部下发的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批复,2014年允许量20万吨之外,再无其他,原油进口配额的事项终究没有抓住2014的尾巴。
市场一度传出政府机关暗访山东地炼,实则为原油进口配额下放做前期准备,但其后杳无音信,即便广汇能源资质批复一事被解读为撕开原油进口权垄断的口子,这不痛不痒的伤口却已淡入行业视线,几乎将要愈合了。曾经被入选种子选手的东明石化等地方炼企,又一次在期望中失望。然而,主管部门于今年4月下调了准入门槛却着实令地炼再起兴奋起来,发改委通知文件征求意见稿显示,一次加工能力已由500万吨/年调整为200万吨/年。如果文件落实,山东地炼仍有约10家企业有机会获得资质,它们也有望成为这轮改革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将原油进口配额寄希望于2015仍是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消费税施展冷兵器杀伤力 终端经受凄风楚雨
税收这把“双刃剑”在2014年将其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临近年终,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及燃料油消费税,将燃料油消费税额由前期的0.8元/升上调至1.1元/升,也就意味着每吨燃料油需要交纳的消费税在1116.5元,较调整前期上涨幅度达到304.5元或37.5%。
调整背景源于成品油的第九次和第十次连续下调,消费税抵消和缩减了发改委下调幅度。实质上,消费税的上调为炼厂赢得了利润空间,尽管在采购成本上看来税负有所增加,在但生产方相当于临时垫付了消费税,在销售环节中便轻松转嫁给了消费者,最终的负担者在消费终端,真正在繁重的税务面前无力吐槽的并非炼厂,而是终端用户。
跌跌撞撞走来的2014年,正能量无处可寻,陷入信用危机和风险控制机制失灵成为年内突发事件的首因,而国家政策面的管控目的仍是将炼化行业逐步调整到规范化和和纯净化,未来通过结构转型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尖锐问题。除此之外,始终贯穿全盘的第四季度国际原油“十一连跌”不得不提,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虚弱行情在2014年末再次上演,国内炼化行业在国际形势一派萎靡的大背景之下难以独善其身,正朝我们大步走来的2015,能否柳暗花明迎来转机?或许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本网转载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